佛法认为,一切众生皆具佛性,只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,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成佛的境界。为使大家更加深入学习佛法的智慧,寻找让人生和睦美满的方法,2024年6月15日下午,佛学讲座之《成佛之道》第四节课顺利开讲,由传觉法师进行授课。
由闻知诸法,由闻遮众恶,
由闻断无义,由闻得涅槃。
如器受于水,如地植于种,
应离三种失,谛听善思念。
病想医药想,殷重疗治想,
随闻如说行,佛说法如镜。
趣入正法者,应亲近善士,
证教达实性,悲愍巧为说。
观德莫观失,随顺莫违逆。
佛说满梵行,学者应尊敬。
离彼三途苦,不生长寿天,
佛世生中国,根具离邪见。
生死流转中,人身最难得。
忆梵行勤勇,三事胜诸天。
难得今已得,精勤修法行,
莫使入宝山,垂手叹空归。
闻法而发心,随机成差别。
下求增上生,现乐后亦乐。
中发出离心,涅槃解脱乐。
最上菩提心,悲智究竟乐。
依下能起上,依上能摄下;
随机五三异,归极唯一大。
不滞于中下,亦不弃中下,
圆摄向佛乘,不谤于正法。
归依三宝以后,应该『多闻正法』,这才能趣入佛道。有人认为:佛法在乎修行,听法有什么用?岂不见楞严会上,阿难尊者『一向多闻,未全道力』,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吗?不知道阿难尊者问题在『一向多闻』,而并不是闻。一切圣典,都说修学佛法,非闻法不可。如果什么都不闻,怎么会知道了生脱死?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、阿弥陀佛?怎么知道有向上一着?怎么知道这是佛教正法?如果一切都不听不闻,连归依三宝也不会呢!
多闻正法,略说有四类功德:
一、「由」于听「闻」正法,能「知」道「诸法」。听了佛法,就知种种善法,可以依着去修学。
二、「由」于听「闻」正法,能「遮」止「众恶」。听闻了正法,知道什么是恶的,有什么恶果,就能将恶心息下来,遮止恶心的现起。
三、「由」于听「闻」正法,能制「断」种种「无」意「义」事。不食、不卧、裸形等这些苦行,佛名之为无义,就是毫无意义的,自找苦吃的愚痴事。听闻了佛说的正法,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,正道修行,不落外道窠臼了!
四、「由」于听「闻」正法,如法修行,能「得涅槃」解脱。
这样,佛法的一切功德,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?
佛在开示正法时,总是告诫听众说:『谛听谛听!善思,念之!』因为,如听法而不能如法,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。现在举两个譬喻,来说明听法时应离去的三种过失。
初喻,「如」在天下雨时,以应量「器」——钵或杯盆等,承「受于」雨「水」,「应离」去「三种」过「失」。一、如将钵或杯,倒复在空地上,那雨水就不能进去。二、如钵或杯中,有秽汁毒素,那即使受到了水,不但无用,而且还会害人。三、如钵或杯有了裂缝,那即使清净无毒,也还是漏得一无所有。这如听法的人,一、如不注意、不专心(如倒覆),那听了等于没有听。二、虽然专心听,可是心有成见、有怀疑、有邪执(如有秽汁毒素),那对于听受的正法,不能生起功德,反而会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。三、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,可是内心散乱,事务怱忙,不久还是忘得一干二净。像这样的听法——有了三种过失,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,所以说应该「谛听」,应该「善思」,应该善「念」。
第二喻,「如」在「地」上种「植」谷豆等「种」,也有三失:一、落在砂石上,那是不会发芽的。二、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,即使能发芽,也无法生长,不久就枯萎了。三、落在肥沃的土上,没有莠草障碍,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,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。如播种而如此,有什么收获呢?听闻佛法也如此,闻法——闻熏习,就是出世心法种。但如不注意领受;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;或心虽清净,而是不久又遗忘了——如这样的闻法,是不会有结果的。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,必须离去三种过失,好好的听闻、思惟、忆念才得。
释迦佛说:众生身有三病——老、病、死,心有三病——贪、瞋、痴;如来为此而出世。换言之,佛是大医王,法是良药,僧是护病者——三宝出现世间,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。所以听闻佛法时,应该有这样的观想:
一、「病想」:自己从无始以来,就被身心重病所缠绕,弄得求生不能、求死不得,生死死生,苦痛无穷。自身有重病,所以有忧苦,这是必须认识的。如不觉得自己有病,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,那就与佛法无缘了。
二、「医」想:知道自身有重病,非一般人(外道)所能医治;佛弟子——说法师,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。所以亲近善知识,恭敬供养,如病人的信赖医师、礼聘医师一样。
三、「药想」:医生治病,不是读读药方就有效,要使用治疗的针药。说法师也是如此,开示教导修行方法,要依着法药去服用,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。否则,如读药方而不服用,那又有什么用呢!如经上说:『我虽宣说极善法,汝若闻已不实行,如诸病者负药囊,终不能疗自体病。』
四、「殷重疗治想」:生死大病,真是病入膏肓。幸遇良医良药,也要久服法药,才能见效。可是有些学众,希望立刻见效,少少修习,还不能解脱生死重病,就失望而懈怠下来。这样不能励力进修,那还有什么希望呢!
佛法是认清自己有病,而求良医法药的。所以「随」所听「闻」的正法,应痛下决心,「如」所「说」而努力修「行」。「佛」曾「说」过:我说的「法」,「如镜」子一样,是要你反照自己的。佛法这么说,就得观察自己,有没有种种过失、种种功德?如有过失,就应该惭愧忏悔,远离过失;如没有过失,应生欢喜心。如观见自己有功德,应该生欢喜心;如没有功德,应努力去修习。总之,听闻佛法,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;听法而能见于实行,这是最重要的!
为了要「趣入正法」,进求佛道,「应」该「亲近善士」——善知识。因为善知识有:一、「证」德:指三学修证——善戒清净成就,定成就,观慧成就。二、「教」德:深入经藏,成就多闻,能开示导引学众,进修大乘正道。三、「达实性」:实性是正法的别名,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,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。四、「悲愍」:有慈悲心,不是为了名闻利养,而是能清净(为利益众生)说法。五、「巧为说」:成就辩才,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,所以容易了解,容易得益。
对于善知识,要「观」察他的功「德」,「莫观」察他的过「失」。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,或从举止动静、待人接物处去学习,只要有一分长处,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。
亲近善知识,扼要的说,要「随顺」师长的意旨,使师长欢喜,切「莫违逆」师命。
某次,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,阿难说:『半梵行者,所谓善知识。』「佛说」:『莫作是言。纯一「满」净「梵行」清白,所谓善知识。』阿难的意思,亲近善知识,那清净梵行,可说已完成一半了。可是佛的意思,亲近善知识,可说圆满清净梵行,已经完成。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!所以「学者」,「应」该「尊敬」供养善知识。
要得闻佛法,需离八难才得。一、二、三,要脱「离」地狱、傍生、饿鬼——「三途」的「苦」报。如生在这三恶道中,就没有听法的机缘了。四、要「不生」在「长寿天」中,据《增一阿含经.八难品》说:凡是生天的,都称长寿天,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。不过,生得人身,也还要五、生逢「佛世」——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。如生在佛出世以前、佛法衰灭以后,那人身也无缘闻法修行了。六、还要「生」于「中国」。凡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,就是中国,反之便是边地。七、还要六「根具」足。如眼盲、耳聋、舌不能说话,心狂或暗钝到不能明了事理,那虽然佛世生在中国,也是徒然了!八、虽没有上来所说的障难,可是生长邪见家,或是生长外道教区、外道家庭,或是颠倒邪见,久习成性,那也还是与佛法无缘,所以说:「离邪见」。
在这「生死流转」的五趣「中」,「人身」是「最」为「难得」的。这是希有难得的机会,如看轻自己而空过了,实在是太不值得。据经上说:人的「忆」念、「梵行」、「勤勇」——「三事」,不但不是三恶道所及,还「胜」过「诸天」多多。
人身「难得」,「今已得」到了,那应该把握这难得的时机,「精勤」的「修」习正「法行」!「莫使」悠悠忽忽,空过一生,等到一息不来,于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。如「入宝山」,见种种奇珍异宝,却不知急急的拣取受用。等到时间到了,离开宝山,这才「垂」着一双「手」,徒然的懊悔慨「叹」,「空」空的「归」去。生前不努力,临死徒伤悲,这有什么用呢?
亲近善知识,听「闻」正「法而发心」来修学。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,一味的佛法,也就「随机」差别而「成」为种种「差别」了。
关于向上的发心修学,真是万别千差,说不能尽。但归纳起来,不外乎三类:增上生心、出离心、菩提心,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下士、中士、上士。
佛法中「下」品人的发心,是「求增上生」心。这里面分为二类:一、愿生人间;二、愿生天上。这种人天乘根性,求「现」生「乐」,更求「后」生「乐」。因为依佛法修持,能得现生安乐,来生也能得善报。
「中」品人士,「发」的是「出离心」。增上生心的人天果报,虽说不落恶道,而且是向上进步,但进步又进步,终究在三界以内流转,并不能到达究竟地步。一旦业力享尽,又开始堕落。由此深刻理解,感觉得『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』,而发起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。能这样发心,修集出世的法行,那就能了脱生死,得「涅槃」的「解脱乐」。
「最上」品人,发的是大「菩提心」。梵语菩提,是觉悟的意思。如来果位的一切功德,称为『无上正等菩提』,是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的。菩提心发起了,修菩萨行,自利利他;到究竟圆满时——成佛,有大「悲」大「智」,能得最极「究竟」的大涅槃「乐」。本着这上成佛道、下化众生的目标,而发心修行,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、上上品人。希望学佛同人,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!
佛法,虽有下、中、上法的分别,但从究竟的意义——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,这不是独立的、不相关的,而有着相依相摄的内在关系。
从相依来说:依底层为基础,才能建立中层;依(下)中层为基础,才能建立上层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,而不从下、中建起,那一定是脱空妄想,永不成就。这样,在佛法的三类中,也是「依下」士法「能起」中士法,依中士法能起「上」士法。
从相摄来说:如三层塔的建立,有中层就有下层;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、下层。所以在佛法中,「依上」士法,「能摄」得中、下士法;依中士法,一定能摄得「下」士法。
依上面的道理,所以从适应众生来说,佛法是「随机」方便,有「五」乘——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的不同;或着重出世法,佛说有「三」乘——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的别「异」。根机不同,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。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,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,「归」宗究「极」,「唯」有「一」乘或「大」乘。
修学佛道,「不」应该「滞」留「于中」、「下」士的历程上,如滞留于中士、下士法,就成为人天道、小乘道,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。
发菩提心,以成佛为目标,也就「不」应该舍「弃中」士及「下」士法。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,都是成佛的法门。
因此,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,要「圆」满贯「摄」一切——中、下法,而同「向」于「佛乘」,切「不」可好高骛远,谈玄说妙,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,横生枝节,以致「谤于正法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