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照壁
来源:温州头陀寺 时间:2023/05/11

照壁,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,明朝时特别流行。

 

照壁,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,它面对大门,起到屏障的作用。照壁可位于大门内,也可位于大门外,前者称为内照壁,后者称为外照壁。形状有一字形、八字形等,通常是由砖砌成,由座,身,顶三部分组成,座有须弥座,也有简单的没有座。

 

640 (1).jpg

 

我们头陀寺的照壁前面刻着永嘉祖庭四个大字,这四个字是宁波天童寺退居方丈广修老和尚所题的字。为什么叫永嘉祖庭呢?因为这里是一代禅宗祖师永嘉玄觉大师的家庙。玄觉大师(665-713),唐代僧,温州人,俗姓戴,字明道。读《维摩诘经》而得以开悟,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,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,得六祖慧能大师认可。

 

640 (2).jpg

 

头陀寺为玄觉祖庭,记载已久。在宋,有隆兴元年(1163)进士、英州知府余闳《头陀山永嘉祖庭赏寺僧法传画牛》诗(见《余氏家录》);到了明代,《弘治温州府志》卷三尤明确记载:“头陀山,宿觉剪发于此。” 佛门著作中亦有相同记载,如明代僧人释石奇,便认定密印寺为“永嘉祖道场”,称玄觉为“本山真觉大师”(《雪窦石奇禅师语录》卷六)。民国初年,高僧印光也说;“头陀山密印寺,即唐一宿觉道场也”(《印光法师文钞·法幢和尚传略》)。种种历史记载表明头陀寺为永嘉玄觉大师祖庭。

 

640 (3).jpg

 

照壁的后面刻的是证道歌,证道歌是永嘉大师开悟后对证悟境界的表述,还针对学人在佛法修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歧途和迷惑,做出了明确、实际的纠正和指导,并且采用了琅琅上口的长诗形式,使大乘禅法的学人能于读诵之间,悟入中道实相,因此非常高妙,被誉为“禅文化的绝唱”。《证道歌》的书法碑拓,今天能看到的有宋代苏軾、元代赵孟頫和明代释德清的作品,都是难得的珍品。头陀寺照壁碑刻的就是元代赵孟頫版本的证道歌。

 

640 (4).jpg

 

640 (5).jpg

 

绕过照壁你看到的是牌楼,是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,一般较高大。牌楼的材料是福建大理石构成,这也是头陀寺的山门,山门就是寺院的外门,因为寺院一般都地处山林中,所以把寺院的外门俗称山门,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,它象征着三解脱门的意思。中间的是空门,表示解脱自在的菩提正道。两边分别是智慧门与慈悲门。象征着佛教慈悲济世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踏上解脱苦难的正道。对内分别是清净和庄严门,象征着僧团清净方为道,才能显现道场之庄严。

 

640 (6).jpg

 

640 (7).jpg

 

山门牌楼的对联中外:当年栖静,瓯海千秋,波带祖师甘露水。何处问禅?曹溪一宿,觉开东土大乘风。中内谷曾敬撰:几度隆兴凭造化,先贤为此长留慧业;今朝际会仗因缘,我辈应当普亮心灯。边外一统楼主人恭撰:法脉和承,禅林净影天台雨;地形殊胜,雁荡瓯江白象南。边内清· 佚 名:入陀罗尼门,三世十方各圆满;修奢摩他行,四禅六欲共皈依。